字:
关灯 护眼
浮光书境 > 四合院:从入职外交部开始崛起 > 第146章 必须要剑走偏锋

第146章 必须要剑走偏锋

答应的后果陈宏承担不了,可他选择相信赵繁,最终他没有答应,而是选择了拖延。

苏大哥之前拿不定主意,这次会议也拖了好久,对方倒并不意外,毕竟大家都只是协商的代表,拿不定主意很正常。

再次坐在外交部的会议室里,赵繁给出了自己答应的理由。

“如今的国际局面最好是斗而不破,苏大哥既然想让我们购入他们的石油,那我们购入便是了,只是结算方式上,我们的工业品必须占据绝对的比例。”

对方提出这个条件,目的应该是破坏美元和欧元结算石油的计价体系。

这样一来,世界买家如果更多地买入苏大哥能源,那中东和漂亮国的能源就会卖得少。

当然,还有另一层用意,那就是破坏欧洲和华夏的同盟关系。

之前这两边随便被漂亮国和苏大哥欺负,这才联盟几年,它们的实力就隐隐超过了单个的老大和老二。

想对付它们其中一个,还得考虑另一边的态度,这就导致老大和老二这哥俩有点投鼠忌器。

至于华夏会不会答应这个事,苏大哥并不是很担心。

在外交谈判上,除非是万不得已,要不然很少会第一次拒绝,第二次还拒绝的。

如果华夏拒绝了这个条件,那这场战役就真的要打起来了。

到时候苏大哥可以把这件事宣传出去,只说华夏为了讨好欧洲佬,不得不打仗。

华夏几次战役能以下克上,完全是因为民族韧性,以及内部过于团结。

要是这个消息在人民内部发酵,华夏还能像以前那样众志成城吗?

答应这个条件,可以免于开战,自然是利好的,可会议里的人都知道,当下的华夏不能和欧洲产生分歧。

别人都知道两边联合起来才能有叫板的底气,华夏当然也知道,他们绝对不能被人分而破之。

陈宏迟疑地问道:“欧洲那边怎么交代?”

自从赵繁调职到计划委员会,眼前这个曾经的下属就只和自己差一个级别了。

也是这个人推动了欧盟成立,让华夏与欧盟绑定在一起,两边才能站在国际较高的地位,他应该比谁都更想保住两边的关系。

赵繁抛下了一个炸弹:“邀请欧盟入资我们的工厂。”

这个提议确实震惊了会议室,所有人都不可置信地看着他。

甚至有人觉得赵繁是不是疯了,这样的提议都敢提出来?难道他也想去接受两年思想再教育的学习?

陈宏深吸了一口气才问道:“我们的工厂是国企,才把那些资本家踢出去,现在你又邀请外国的资金入驻,到底是怎么想的?”

赵繁知道这个意见现在不适合提出来,特别是统一意见发展方向还没正式结束的时候。

不过他很清楚,华夏总是要走这一步的。

原有的历史中,要到90年代才开始尝试,或者说是在苏大哥失败后,华夏不想重蹈覆辙,汲取了足够经验后才开始。

可那些经验他都知道,如今又阴差阳错调任计划委员会,操控方向的舵盘正好握在手里,为什么不能现在加速航行?

赵繁也不是想当然,而是现在的条件还是成熟的。

跟欧盟合作之后,国内就会有一大波资金,眼下还欠下一大堆廉价的能源订单。

如此一来,国内的经济就具备加速发展的基础了。

赵繁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反问道:“领导,您就说邀请欧盟入资东北一带的工业,完成技术升级,然后把生产出来的工业品卖给苏大哥,他们还会对我们有意见吗?”

这话不仅是对陈宏解释,现场的人听了都不再震惊,而是相互侧身讨论起来。

谁都不否认,这个提议真的很让人心动。

到底是军人出身,陈宏还是相对保守的,他迟疑地问道:“总不能为了解决眼下这个困难,而动了国家的根本吧?”

工业可是未来的核心,是稳固国家的基石,当初赵繁的统一发展方向之所以会被采纳,最主要的就是领导看到了这点。

就像是本来浑浊的一汪清泉,上面漂浮了很多落叶,好不容易清除了个干净,现在却要在上面放置一些无意义的装饰物。

这不是政策反复了吗?

赵繁申明其中的区别:“只要占股比例硬性规定,也不让他们参与管理,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让注资,领导觉得还会动了国家的根本吗?”

这不是他想出来的方法,而是后来华夏制定的政策,只开放一些不太重要的产业,特别关键的产业还是掌握在国家手里。

在场的人又不知道第几次被赵繁说服了。

不过陈宏还是摇头说道:“这个我不能做决定。”

最近大领导身体不好,报告提交上去,基本要由最高会议讨论,进行投票,通过才会执行。

这样的话,赵繁就没可能得到大领导那一张票数,这个提议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被采纳,谁都不敢打包票。

赵繁却不在意这个,还提醒陈宏道:“其实只需要给欧盟一点这方面的意向,先稳定他们的态度,我们解决眼前即将爆发的战争再说。”

后面如果不能合作,完全可以找其他的借口拒绝。

至于签订的能源订单,华夏原来的订单也没取消,还是能保证欧元的结算占比的。

欧洲就是一盘散沙,真的翻脸了,还是能想办法应付的,主要难应对的还是苏大哥和漂亮国。

眼前这个难关度过,东北工业完成升级,华夏的实力又上一个台阶,到时候未必没有单独叫板的底气。

如果只是先战略性给暗示,这个提议被通过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。

赵繁已经不是外交部的人了,他只负责工业体系数据的工作,加上还没上学,这部分的工作暂时还只能交给两位秘书。

因为计划委员会那边还没安排房子,赵繁还带着妻子和儿子住在南星海,和彭书记相处的时间就多了。

晚上在书房,他就试探性地问道:“爷爷,好像所有人都希望我能拿出有效的方案,这会不会对我未来发展有碍?”

彭书记知道赵繁的意思,对方这是怕有一天想不出主意,别人会对他失望。

习惯了万众瞩目的人,一般就很难适应低谷的环境了。

他想了一下,笑着说道:“大多数人确实适合收敛锋芒,走中庸之道,可你不行。”

赵繁自然是要追问:“还请爷爷解惑。”

能为国家做贡献,他倒不是想推辞,而是想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,特别是他调职到内政这块。

今天好多人听到自己的建议,脸上就露出奇怪的眼神,什么意思,他很清楚。

赵繁可不想上这场运动的末班车。

定下婚事之前,彭书记自然要仔细了解赵繁的情况,这也是他认为对方不适合中庸之道的原因。

“你15岁就进入外交部,不管因为什么原因,你都必须要引起注意才能脱颖而出,如今你身处这个位置,是靠功劳和人脉堆积出来的。”

赵繁明白了,不管是他本人,还是提出的建议,其实都必须要剑走偏锋,这样才能走得远。

如果是76年以后,有彭书记和陈厚这两座靠山,他的建议再偏激,估计也不会出太大的事。

可现在才75年初,为避免踩坑,他决定寻求眼前这位老人的帮助。

于是,赵繁把自己接下来的计划大致说了一遍,特别是东北工业升级的布局,看看步子是不是迈太大了?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