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4章 顾忌这个联盟
方修远和宋涛到底是竞争关系,见宋涛得到了赵繁的青睐,方修远自觉也要提一点意见,以免领导觉得自己没本事。
既然是要彰显能力,方修远就不可能像宋涛一样,提醒赵繁心态转变的问题,而是直接说工作上的安排。
“赵主任,你觉得计划委员会这边的控制工作该怎么开展呢?”
赵繁之前虽然只在两个单位工作过,但基本的工作流程还是知道的。
刚到一个新的单位,第一件事肯定是要震慑众人,再一个就是要拿出真本事。
他是彭家的孙女婿,和陈厚的关系也很亲近,单这两座“大山”,就足够起到震慑的作用。
他到计划委员会,只需要考虑服众的问题,也就是做出什么样的成绩,让大家刮目相看。
不出意料的话,他可能要在这个单位干很久,如果没有得到晋升,甚至要干一辈子,这第一个政绩就很重要了。
就像初印象一样,如果表现得好,以后的路就好走了,要是表现得不好,以后即便做得再好,也很难扭转别人的态度。
赵繁知道方修远的意思,点头示意道:“在工业方面,我算是新手,方秘书,你觉得我应该从哪方面着手?”
方修远见赵繁一下就领会了自己的意思,心下也不由得佩服,即便赵繁很年轻,可到了他这个级别,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本事。
方修远也不拐弯抹角,直接就说道:“东北一带的工业升级。”
在沿海地区的工业布局实现之前,华夏的工业大多集中在东北,因为那时候和苏大哥还属于同盟,使用的也是人家的技术体系。
工业安置在这里,除了考虑地域的问题,还出于距离和交流的考量。
只是谁也没想到,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,两边就从同盟变成了不可调和的对峙关系。
之前去江浙视察的时候,赵繁就感慨过,沿海一带的工业体系和东北那边差距太大了。
相当于东北那边还在用镰刀收稻子,江浙一带已经可以把收稻车开进农田,进行收割和取粒一体化。
赵繁前几年去漂亮国访问的时候就提过,华夏想发展得更好,始终是要把农业的人口解放出来。
工业这一块也一样,继续用落后的工业技术,效率提不上去,人员数量也很多,资源就被无限浪费了。
对于方修远的提议,赵繁是认同的,不过他好像记得,上辈子国家是到90年代才动这一块,还导致非常多的工人下岗,后面东北一带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。
虽然只知道个大概的情况,但赵繁也要想办法避免这种情况,而且他的眼光要更长远,沿海一带其实更适合发展商业,工业规划始终要侧重到内地。
不过想实现这样的目标,运输就得跟上,就目前的情况而言,还是沿海地区更适合工业的布局。
想到这一环,赵繁联想要怎么解决东北一带的工业问题了。
原有的历史是工业产业转移,可这辈子国家并没有被封锁,目前还承接了很多欧洲订单,即便工业产量再提升几个量级,短时间内也能消化。
与其如此,还不如别把东北的工业转移,而是增加大量的交通基建,让这里直接进行产业升级。
东北即便是交通再发达,运输的成本肯定也比江浙一带高。
可华夏目前是计划经济,国家完全可以宏观调控,对这块的订单做出一定的优惠让步,以弥补运输成本上的差距。
既然有两个秘书,赵繁就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,让他们完善报告交给自己。
这会儿虽然是调职到了计划委员会,可赵繁还要接待苏大哥的访问团,外交部的很多工作也要交接,能交给别人的工作,只能尽量交出去。
方修远和宋涛其实都有点傻眼,以前他们工作的地方,一般都是提一个想法,然后经过无数次的讨论,最后才会写报告。
因为临时接到调令,两人都没有太多的准备,不管是提醒赵繁的心态转变,还是刚才的东北工业的事,主要是想给赵繁留点印象才说的。
工作一般的流程是提出问题,自带解决方案,这会儿提出来,他们也没想到赵繁会给出具体的方案。
之前听说这位领导思维异常敏捷,他们还以为是恭维的话。
体制内大多是这样,一般打听到的都是好的评价,只有特别亲近的关系,别人才会分享很内部的信息。
方修远和宋涛对视了一眼,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不服输,可见他们都很清楚,这很可能是赵繁给他们的考验,看谁的报告写得最好。
事实上赵繁根本没这个意思,他让两人写报告,只是抱着融合完善的想法。
不过他们还要相处很久,即便知道了,赵繁也不会纠结,反正相处久了,大家也都会知道各自的脾性。
赵繁回到首都没多久,苏大哥访问团就到了,他在国际上还挺出名的,苏大哥的代表看到他也不意外,还阴阳怪气地问候。
“没想到赵大使被调回国了,没有你在欧盟周旋,那些傲慢的欧洲佬,怕是一件事也干不成。”
不仅漂亮国看不上欧洲一盘散沙,一点小事就拖拉很久都统一不了意见,急于得到那块土地的苏大哥更清楚这一点。
本来漂亮国和苏大哥不把欧洲放在眼里,是认为再给这块土地一百年,只怕也统一不起来。
只要他们哥俩决出胜负,欧洲还不是得乖乖当小弟,任人予取予求,没想到华夏派遣赵繁过去,三下五除二,很快就促成了欧盟的建立。
一边是发展得还不错,一边是军事还不错,不管是漂亮国还是苏大哥,多少是有点顾忌这个联盟。
苏大哥这次打算对华夏发起战争,是真的觉得很合适,毕竟漂亮国暂时还要处理内战,欧洲本质就是软蛋,根本不敢帮助华夏。
没想到这样必胜的局面,华夏硬是找到了破局的办法,欧洲这次竟然没有害怕,不仅在国际上声援华夏,边境的兵力也在陆续增加。
还是之前的问题,欧洲确实很软弱,按常理是不敢对苏大哥动手,可万一呢?
如果欧洲被忽悠真的动手,那苏大哥就要两头作战,而且华夏交涉函里说的后果,他们也是要考虑的。